警惕“聪明药”陷阱,莫让教育焦虑害了孩子

发布于:2025-07-12 阅读:2
为提高孩子成绩,部分家长让孩子服用“聪明药”,却不知其危害。“聪明药”多为精神药品,非患者滥用会成瘾、伤神经。其来源复杂,私自交易违法。这一现象反映教育焦虑,提醒家长理性对待孩子成绩,莫让“爱”成伤害。

在升学压力下,“聪明药”成了部分家长和学生眼中的“提分神器”。优等生杨宏进入高三后成绩下滑,母亲未咨询医生,通过非正规渠道买“聪明药”。杨宏服药后效果“立竿见影”,自行加量,高考后成瘾就医。

聪明药

所谓“聪明药”,主要包括专注达、阿德拉和莫达非尼等精神药品,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。但非患者滥用危害极大,长期服用会依赖,损害神经系统。郭涛备考研究生时服“聪明药”,出现情绪波动和幻觉;杨宏则出现失眠、掉发等问题,戒断反应剧烈。

“聪明药”来源复杂。医院虽有严格开药流程,但部分医院评估能力不足,导致药物流入市场。此外,海外代购和走私也是重要渠道。私下交易“聪明药”已触犯刑法,无论跨境还是境内,非治疗目的使用且有贩卖行为,均构成犯罪。

药物成瘾

杨宏后来在网络买药,逐渐依赖含“摇头丸”成分的药,陷入吸毒深渊。国家禁毒办报告显示,“聪明药”滥用问题突出。这一现象背后,是药物管控失范和教育理念偏差。家长应理性对待孩子成绩,寻求科学方法解决问题。

教育应倡导减负,破除唯分数论。家长不应盲目迷信“聪明药”,而应关注孩子身心健康,培养多元能力。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,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聪明药 教育焦虑 药物成瘾 青少年健康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