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办本科降分补录背后的挑战与出路

发布于:2025-08-01 阅读:0
2025年各地高考录取中,民办本科院校降分补录引发关注。考生和家长报考意愿降低,教育部门放开降分限制。降分补录非长久之计,民办本科面临生源、质量等挑战,需“宽进严出”,提升办学质量,探索多元化办学。

2025年高考录取进入中后程,各地民办本科院校降分补录现象引发舆论关注。广东本科第三次征集志愿降36分;陕西民办高校降30分补录;广西本科第四次征集平行志愿,不设报考分数要求。专科线上学生“捡漏”上本科的新闻不断出现。

民办本科

对于民办本科院校降分补录,网友看法不一。有人赞成,觉得这给想上本科的学生机会;也有人反对,质疑民办院校“饥不择食”,认为大幅降分录取会让民办学校更掉价。

实际上,本科院校征集志愿补录一直存在。往年也有降分情况,但幅度通常在本科线下20分以内,今年降分幅度明显加大。主要原因有两个。一是考生和家长认为报考民办本科性价比降低,转而报考公办高职院校,这和中考中放弃民办高中选择中职类似。二是各省教育考试院放开了对补录降分的限制,想让民办本科院校招满学生。

先说第一个原因。民办院校为学生提供差异化选择,报考时要考虑家庭经济和教育回报率。如今考生家庭经济收入下降,不愿选择学费高的民办高校,而选择学费低、就业前景好的公办高职,这很正常。有本科线上考生表示,若民办高校学费降一半,就愿意报考,但民办大学主要靠学费维持运转,降低学费不现实。

降分补录

再看第二个原因,放开民办本科院校录取控制线,允许招收本科线下考生且大幅降分,颠覆了大家的认知。在传统高考中,批次和批次控制线是维持录取格局的重要工具,“低一分也不得录取”被视为捍卫高考公平的制度。但用最低录取控制线“控制”学校招生,是教育考试部门为学校“把关”,没尊重学校招生权,是人为设限。

我国2014年起推进新高考改革,要求取消本科录取批次划分,让所有本科院校平等招生。取消批次划分后,不再用控制线“控制”学校录取,给了学生和高校更大空间。但这也给本科院校带来挑战,因为本科控制线虽限制了招生,却确立了学校的“本科地位”。以往部分民办本科院校宁愿招不满也不降分,怕影响地位和来年招生。

在招生压力下,民办本科不得不降分,但这不是长久之计。若不在“宽进严出”上下功夫,推进教学、管理改革,难以摆脱生源危机。少子化影响高等教育招生时,缺乏质量保障与特色的民办高校可能率先受影响。

教育质量

我国高等教育进入“宽进严出”时代,但高校和社会还没深入思考如何做好“严出”。很多民办高校从学费角度出发,对学生培养要求不严格,淘汰率低。降分录取后若依旧如此,培养质量会遭质疑,学历含金量也会受影响。这要求所有学校提高办学质量来吸引学生报考。

“宽进严出”也要求考生和家长转变观念,不再只关注录取,要关注被录取后接受的教育。我国社会存在“民办大学低人一等”的论调,这很片面。少子化和教育普及化时代,有质量保障、特色办学的民办大学仍有生存发展空间,能提供多元选择。如今年高考中,福耀科技大学、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受高分生青睐,说明走特色办学的民办大学潜力大,民办大学要探索多元化办学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民办本科 降分补录 招生困境 教育质量 转型发展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