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家建议10岁开始存养老钱引热议,养老规划何去何从?

发布于:2025-08-07 阅读:0
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阎志鹏建议10岁开始存养老钱,称越早启动复利效应越惊人。但此建议引发争议,焦点集中在可行性、收益率假设及价值观冲突。同时也有更务实替代建议,提醒养老规划起点应匹配现实能力。

近日,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阎志鹏在《金融新启航·养老金融透视镜》栏目上,提出了关于养老规划的独特见解。他认为养老规划的核心是“时间杠杆”,并以三胞胎案例说明。

养老规划

假设年化收益率为8%,10岁开始每年存1万,连续6年,65岁时账户余额344万;16岁开始每年存1万,连续9年,最终为293万;25岁开始每年存1万,连续40年,最终仅280万。这表明越早启动,复利效应越惊人。

对于20多岁的人群,阎志鹏建议投资较大比例的权益类资产,借助年化收益积累财富。30多岁的人则需平衡刚性支出与养老储备,可采用“30元法则”,每天先存30元再消费,一年就是1万元,30年8%的复利,最终财富可达137.2万。

然而,这一建议引发了广泛讨论。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。首先是实际可行性存疑。10岁儿童尚无独立收入来源,储蓄需完全依赖父母支持,这可能给普通家庭尤其是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带来额外经济压力。现实中,多数家庭需优先满足教育、医疗等刚性支出,提前为子女规划养老的优先级往往被后置,实际操作难度较大。

复利效应

其次,8%的年化收益率被指过于理想化。当前市场环境下,银行理财产品、定期存款的年化利率普遍低于3%,即便股票、基金等权益类投资可能提供更高收益,但实现8%的年化回报需承担较高风险,且在数十年投资周期中保持收益稳定的难度极大。此外,长期通胀可能稀释存款的实际购买力,高收益产品未必能跑赢物价上涨,进一步削弱了收益假设的可靠性。

最后是价值观念冲突。要求儿童从幼年时期便为养老进行储蓄,被部分观点质疑可能剥夺童年应有的快乐与自由,甚至可能过早引发对未来生活的焦虑,忽略了不同年龄段的生活重心与心理需求。有评论指出,养老规划应尊重个人生命周期规律,避免将成年人的责任过早转移至儿童身上。

针对这些争议,也有更务实的替代建议。在分阶段策略调整方面,青少年期(10 - 20岁)应聚焦财商教育,如零花钱管理、储蓄习惯,而非强制养老储蓄。成年后(25岁起),可强制储蓄工资的10% - 20%,优先选择低风险工具,如货币基金、国债,再逐步增加权益类投资,但需控制风险敞口。

金融财经

还有低成本积累方案,如“咖啡钱”模型,每日30元定投,年攒1万,30年复利4%可达56万(更保守测算),同时可利用政策工具,如个人养老金账户、商业养老保险等。另外,还需进行多维养老准备,包括健康储备,通过运动与技能投资降低老年医疗支出,延长收入周期;预留应急资金,避免因突发开支中断养老计划。

总体来看,阎志鹏的观点强调了“时间杠杆”在养老规划中的重要性,为个人财富积累提供了理论参考,但具体实施需结合家庭实际经济状况、市场环境变化及个人生命周期特点,平衡短期需求与长期目标,方能实现更可持续的养老储备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养老规划 10岁存养老钱 复利效应 金融财经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