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卖堂食“双标”乱象丛生,消费者权益谁来守护?

发布于:2025-07-18 阅读:1
近日,多地餐饮店被曝堂食外卖“双标”,鲜肉变冻肉、现炒成加热。这一乱象不仅欺骗消费者,还漠视食品安全。外卖平台竞争压力下,商家短视行为损害消费者利益。规范乱象需监管发力,让消费者吃得放心、公平。

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外卖已成为许多人饮食消费的重要方式。然而,近期《法治日报》等媒体调查发现,不少餐饮店存在堂食和外卖“双标”现象,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。

外卖堂食双标

记者走访北京、天津、河北多地发现,这种“双标”做法相当普遍。在一些烤串店,堂食顾客享用的是当天现宰的羊肉、现洗现烤的蔬菜,而外卖订单则统一使用冷冻肉,先油炸再电烤。如河北廊坊某烤串店老板张先生表示,冷冻肉提前腌制,加了不少香料,就算配送后口感变差,顾客一般也吃不出来。

除了食材差异,辅料、分量、价格等方面也存在“双标”。天津某菜馆堂食炒菜用压榨花生油,外卖改用桶装调和油;堂食米饭用当年新米,外卖用廉价陈米。在分量上,部分菜馆外卖的鱼香肉丝比堂食少二到三成。价格方面,酒水饮料外卖加价严重,多家店铺的可乐、雪碧等瓶装饮料,外卖价格比堂食高近50%,且普遍标注“单点不送”。

消费者权益

商家实行“双标”策略,一方面是受利益驱使,用冷冻肉、预制菜能极大压缩成本;另一方面是外卖平台竞争激烈,平台大额补贴导致订单利润进一步被压缩,商家为维持利润,不得不从食材上抠成本。同时,外卖交易的“非现场性”让商家有了操作空间,消费者难以同时对比食材、分量,更难证明商家存在故意欺诈,维权成本远超收益,多数消费者选择沉默。

然而,这种“双标”乱象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。对消费者而言,不仅经济利益受损,还面临健康风险。劣质食材、随意更换的配料,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;长期的心理落差,会降低消费者对餐饮行业的信任。对商家来说,短期或许能获取利润,但长期将透支品牌信誉,最终被市场淘汰。当“双标”成为行业潜规则,整个餐饮业的口碑都将蒙上阴影。

食品安全

要破解这一困局,需多方合力。监管部门应强化对外卖全流程的监管,建立从食材采购到配送的追溯机制,对“双标”行为实施严厉处罚,提高违规成本。外卖平台要加强对店铺的监管,要求商家清晰标注“预制菜”“现场制作”等商品属性,守护消费者的知情权;同时优化配送时效要求、评分机制、抽成机制等,不能逼迫商家搞区别对待。消费者自身也需增强维权意识,遇到“双标”就积极投诉举报,用行动倒逼商家规范经营。

民以食为天,食以安为先。希望在各方努力下,“双标”乱象能早日消失,让消费者不管是堂食还是外卖,都能吃得放心、吃得公平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外卖堂食双标 消费者权益 餐饮行业 食品安全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