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卫工翻垃圾找手表:“暖心”背后的争议与反思

发布于:2025-07-15 阅读:1
近日,山西大同两名环卫工在35℃高温下翻8吨垃圾4小时为游客找回儿童手表,当地将其作为“暖心故事”宣传,却引发质疑。此次事件凸显公共服务边界与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,值得深入探讨。

近日,山西大同发生了一件引发广泛关注的事情。广东深圳游客卢女士一家乘坐高铁到大同旅游,孩子下车时不慎将儿童手表遗忘在列车上。卢女士向大同南站派出所及12345求助后,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工作人员迅速行动。

环卫工

经追踪,确定手表已随垃圾进入中转站挤压箱,箱内约8吨垃圾。两名环卫工人不惧脏乱,徒手在垃圾堆中翻找4个多小时,最终成功找到手表并送还卢女士。卢女士发红包感谢,被环卫工婉拒。当地媒体将此事作为正能量的“暖新闻”报道,强调展现了城市服务温度。

然而,这则“暖心故事”却遭到众多网友质疑。有人认为,为价值几百元的手表耗费如此多公共资源不合理,环卫工4小时的人力成本加上垃圾转运费用远超手表本身价值。也有人指出,高温下徒手翻找垃圾4个多小时,缺乏对基层劳动者的体恤与共情。

翻垃圾找手表

大同市城管局副局长肖志刚回应称“百姓有需求就要做”,但网友并不买账。其实,此前也有类似帮人找失物的“暖心故事”,如找人工耳蜗、救命钱等,大家都拍手叫好,为何这次却“翻车”了呢?

一方面,此次事件发生在高温天气,环卫工本身工作就很辛苦,还要额外花4小时翻找垃圾,其劳动权益被忽视。报道中未提及环卫工的防护装备与补偿,让他们成了“感动政绩”的工具人。另一方面,公共服务没有分级,缺乏“价值评估”机制。丢普通物品和救命物品获得的响应资源可能一样,导致公共资源被过度消耗。

公共服务

要解决这些问题,需建立分级响应机制,明确启动高成本搜索的标准,避免资源滥用。比如,对“紧急救命物品”和“普通失物”区别对待。从传播角度看,应宣传制度保障和受助者的感谢,而非一味歌颂个体牺牲。同时,在技术层面,可配备基础分拣设备,如金属探测器、UWB超宽带技术等,提高寻物效率。

公共服务应既有温度又有尺度,不能只追求“暖心”而忽视劳动者权益和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社会更加公平、和谐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环卫工 翻垃圾找手表 公共服务 劳动者权益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