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暑时节:酷热背后的自然韵脚与文化哲思

发布于:2025-07-17 阅读:1
小暑来临,酷热难耐。“温风至”“蟋蟀居壁”“鹰始鸷”展现自然变化。画家徐冬冬画作融合传统意象与西方印象。中医提醒防暑防湿,借冬瓜、薏米等食材祛暑湿。让我们感受小暑韵味,领悟传统文化精髓与养生智慧。

当太阳到达黄经105度,小暑节气翩然而至,这意味着夏天仅剩最后一个月,暑气最浓的时节已然来临。《说文解字》记载:“暑,热也。”虽名为“小暑”,但炎热依旧难以躲避,“我与烤肉之间,只差一撮孜然”这句网络语,生动调侃了小暑的酷热。

小暑节气

小暑初候为“温风至”。此时,树叶被晒得打蔫,高粱、玉米耷拉着头,动物们懒洋洋地蜷缩在树下阴凉处。炙热潮闷的空气布满天地,吹在身上如同火燎,这便是“温风至”的特征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注释:“温风至。至,极也,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。”意味着从小暑起,进入一年中最炎热阶段,即便有风也是裹挟热浪的温风,且达到极致。

在酷暑中,寻得一处阴凉成了最惬意之事。古往今来,文人描绘小暑的诗词多有雨后、荷间、夜风中、明月下偶得清凉的快意。而小暑时节最美的花当属荷花,农历六月也因此被称为荷月。盛夏赏荷,是古今文人的一大快事。画家徐冬冬喜荷,不仅因其代表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,更因其体现了“心之静”的中国智慧。古人云“心静自然凉”,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,夏季为心所主,顾护心阳、平心静气,才符合“春夏养阳”的养生原则,故夏季养生重在“心静”。

徐冬冬绘画

徐冬冬的“心造境”艺术思想,源于对天地万物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体会。他十五六岁开始去故宫绘画馆临摹古画,从中学到“心摹”二字及绘画从技入道的道理。徐渭的画、宋代理学都对他的思想产生影响,奠定了“心造境”艺术思想的基础。他的《四季》组画中,《小暑·初候温风至》以大开大合的色块撞击,表现出暑热之气,沉静的蓝绿色让人联想到朱熹的《夏日》,引发对“心之静”的思考。

小暑二候是“蟋蟀居壁”。蟋蟀极为灵敏,小暑时节,因炎热离开田野,到庭院墙角下避暑。此时,暑热深入,湿气蒸腾,密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厚重绿意,树叶颜色变深,树枝低垂,孕育着成熟的果实。而在夜晚,暑热收敛,晚霞满天,美得灿烂又温柔。

南宋陆游受不了暑热,写下《苦热》;金代庞铸作《喜夏》,意识到“烦夏莫如赏夏”;宋代苏舜钦的《夏意》则营造出“意象画”的诗境,让人心旷神怡。画家徐冬冬的《小暑·二候蟋蟀居壁》,融合天地阴阳之气变化、最美的绿荫和晚霞、传统意象绘画的闲雅之境、西方印象绘画对自然光与色的捕捉,以及生命的浓烈与灵魂的深邃。

小暑三候

小暑三候为“鹰始鸷”。从小暑至立秋为“伏夏”,“三伏天”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、闷热的日子。此时,雄鹰为躲避热浪,远离地面,翱翔在清凉高空,季夏傍晚常能见到鹰击长空的壮观景象。“鹰始鸷”体现了阴阳之气的变化,阳气强盛但阴气也在生长,“伏”意味着秋气在躲避炎气,阴气为阳气所迫而藏伏。

徐冬冬的《四季》之《小暑·三候鹰始鸷》,用浓烈丰富的色彩撞击,表现出这一时节天地间阴气与阳气的博弈,暑气蒸腾、灼烧天地的状态。观者能直接被色彩带入天地之变,感受暑气弥漫、生命蒸腾的宇宙。

此外,在小暑时节,中医提醒要防暑防湿。暑气易与湿气结合干扰人体机能,饮用冰镇饮料、长时间吹低温空调易引发疾病。中医有很多祛暑湿的方法,如用冬瓜、薏米、荷叶等食材煲汤,运用艾灸、天灸等技法,还能达到“冬病夏治”的效果。中暑时,要立刻采取移、降、补、送等措施。

小暑三候,展现了盛夏的三重韵脚,让我们读懂自然变化,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,在酷热中寻得心灵的宁静与生活的智慧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小暑节气 温风至 蟋蟀居壁 鹰始鸷 徐冬冬绘画 传统意象 养生智慧

相关文章